3月17日,出动59架次军机和9艘舰艇在台岛四周实施包围式巡航,规模之大前所未有。
闻讯紧急出动,F-16V战机匆忙升空应对,却尴尬地发现飞了半天只追上了两架无人机,其余军机不见踪影。
为何的王牌战机只能拍到无人机,的主力战机去了哪里?这次台海对峙中,F-16V为何陷入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困境?
引以为傲的F-16V战机这次算是栽了个大跟头,堂堂空中猛虎蹦跶半天,就只逮住了两只乌龟,这场空战追逐堪称现代版的龟兔赛跑,只不过这次兔子压根没睡觉,它们只是压根不屑于露面。
台空军在警报声中紧急升空,F-16V战机分成多批,每批四架呼啸而出,飞行员们满怀信心地扫描雷达屏幕,誓要锁定战机,展示自身实力。然而几个小时过去,他们只拍到了两架亚音速的无人机--一架攻击2和一架无侦10,速度堪比天上的拖拉机,距离追上歼-16战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理论上,F-16V拥有近2.5马赫的最高飞行速度,远超这些无人机的亚音速行进能力,按常理,找到并跟拍两架蜗牛级的无人机算什么本事?这就好比开着法拉利去追自行车,结果只看到了两辆,其余几十辆不知去向,这场面着实尴尬。
更有意思的是,把拍到这两架无人机当成了重大战果,紧急发布到媒体上,欢天喜地地展示我军战机成功监视。殊不知,这种炒作行为就像是班上倒数第一考了39分后激动宣布我没考个位数,既难掩失败事实,又透露出深深的无奈。
外界分析认为,的这两架无人机极可能是主动亮相,就是要让看见并拍照,这与其说是的侦察胜利,不如说是的战略调侃。兵法云示之以利,诱之而动,通过无人机的钓鱼战术,引诱战机露出轨迹和电子特征,同时还骄养了爱慕虚荣的心理,可谓一石三鸟。
一位退役空军分析人士点评说,F-16V没能发现其他战机,不是因为战机不在,而是因为人家压根不想被你看见,一边是显微镜下的,一边是隐身衣下的,这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。而此时的,正步入精心设计的电磁迷雾之中,陷入更大的战术困境。
若说F-16V的尴尬处境是这场军事博弈的表象,那么的立体围岛行动则是背后的惊涛骇浪,这股暗流比表面看到的要汹涌得多。从演习形式的历史演变来看,的策略如同中医调理,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,已从点穴式演习进阶到全息包围。
回溯2023年1月,派出24架次战机,其中15架越过所谓海峡中线,那时的尚能勉强应对,如今仅一年多时间,便将出动规模翻了一倍多,从24架增至59架,从单一方向突破到四面出击,就像是由一根手指点水变成了整只手掌拍水,声势浩大,水花四溅。
此次出动的59架次军机可不是乱哄哄地一拥而上,而是分成至少三个梯队,有序推进,宛如精密钟表的齿轮交错运转,海上9艘舰艇更是完美配合,形成四面八方的立体包围网,这种协同能力让防不胜防。空警-500预警机高高在上,俯瞰全局,歼-10、歼-11、歼-16战机如同矫健的猎鹰随时准备俯冲,无人机则在眼皮底下晃来晃去,执行侦察任务。
更让始料未及的是,此次行动没有一点预警,无声无息地就出现在台岛周边,如同夜半敲门般突兀。这种无征兆行动已成为的常态操作,与早期高调宣布的演习形成鲜明对比,背后折射出战略思维的重大转变--从告知性威慑到实战性演练,从说给你听到做给你看。
军事专家分析,这种常态化巡航背后,是实战化转型的明证,他们已能随时调动大规模兵力,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,这种能力不一定是喊口号能练出来的,而是需要极高的指挥协调能力和部队战备水平。对比被动应对时的手忙脚乱,展现出的是庖丁解牛般的从容和精准。
不过,单纯的海空包围只是表面文章,真正的杀手锏,是隐藏在波涛之下的电磁战线,正是这条看不见的战线V如同陷入了无形的迷宫,只能捕捉到有意让它们看到的目标。
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铁打铁,而是演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较量,这次派出多架运-9电子战机,正是这一场无形战争的主角。这些不起眼的电波巫师一旦展开电子干扰,的雷达就像被蒙了一层厚厚的纱布,只能模糊地看到想让它们看到的那部分影像。
运-9电子战机不是靠炸弹和导弹取胜,而是靠的是能够扰乱敌方指挥系统的电子设备,它们静静地飞在远处,却能让的雷达屏幕上雪花乱舞,通讯系统里传出刺耳杂音,无人不扰之下,的指挥体系就如同被卡住喉咙的人,想喊也喊不出来,急得满头大汗却无能为力。
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单项透明困境:通过空警-500预警机和电子侦察系统,能够清晰地看到F-16V的一举一动,就像是透过玻璃窗观察鱼缸里的鱼,而则仿佛站在雾里摸索,只能隐约感知到庞大的阴影在周围移动,却无法精确定位,更不知道是敌是友,只能忐忑不安地保持高度警惕。
最妙的是,攻击-2无人机和无侦-10侦察机的示弱现身并非偶然,而是精心安排的一环。这些无人机已不是孤立的平台,而是整个作战体系中的一个节点,它们通过数据链与歼-16等战机保持实时通信,如同蜘蛛网上的信号传感器,任何靠近的猎物都会引起整张网的警觉。F-16V认为自身追踪到了无人机,殊不知早已被更大的渔网所包围。
有军事专家忍俊不禁地指出,此次拍摄到的无人机画面,与其说是战果,不如说是发来的电子明信片,上面的潜台词是:我们在这儿等你很久了,请签收这份问候。攻击-2无人机的出现就像是冰山一角,水面下隐藏的才是真正的庞然大物。
当现代战争从物理空间延伸到电磁领域,信息优势就成为决胜关键,缺乏信息就如同打仗缺了弹药。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信息作战体系,而在这样的领域的短板正日益凸显,这种差距只会越拉越大,毕竟科技发展是不等人的,当代差一步,来日就可能差十步。两岸军力对比,已经不单单是数量和质量的问题,更是体系和理念的较量。
一场台海围棋已然落子,早已把由训转战的能力练得炉火纯青,所谓由训转战就是能在瞬息之间从演习状态切换到实战状态,这种能力让如坐针毡。面对大陆的区域拒止战略,就像是一个被围困的城池,外援难以到达,只能独自面对压力山大的困境。
退役少将栗正杰面对这种局面不禁感叹情况不妙,这四个字背后是高层的深刻忧虑。他们心知肚明,的装备就算再先进,系统再完善,也难敌的整体作战体系。这就像是一群优秀的独奏家对抗一支配合默契的交响乐团,个体能力再强也弥补不了整体协同的短板。已完成了从单兵突进到体系作战的转变,而仍停留在单一平台争优势的思维定式中,这种理念差距远比装备差距更难逾越。
国际军事专家观察此次台海对峙,纷纷指出投入的兵力虽然不算最多,但却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协同能力,这种能力恰恰是现代战争的制胜关键。一位美国退役将领不无感慨地表示,台海如果真的爆发冲突,美军即便想要介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的区域拒止能力已形成,外部势力的干预空间被大大压缩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曾引以为傲的F-16V战机,被寄予厚望能够抗衡大陆先进战机,如今却只能在电磁迷雾中捕捉到两架无人机的影子,这一细节比任何华丽的军事分析都更能说明问题。这就像是一个自诩为高手的棋士,满盘皆输却只看到对方的两颗棋子,根本不清楚自己是如何败的,这种无力感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。
此次行动的意图非常明确,既是对势力的震慑,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宣示,更是对自身作战能力的检验。这种常态化的围岛巡航正在逐渐压缩势力的生存空间,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,将企图分裂国家的行径一步步逼向绝境。
面对这种局势,台当局是选择继续挑衅,还是回归九二共识的正确道路?答案似乎已经写在历史的天空中,落子无悔,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尝试终将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。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,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难以改变这一进程。